發(fā)表時間:2025/3/27 17:39:00
城市軌道交通作為城市交通的命脈,其防雷安全至關重要。高架線路與地下隧道因地理位置、結構特征及雷電侵害方式的不同,需制定差異化的防雷檢測策略。以下從檢測重點、技術方法及標準依據等方面展開分析:
一、高架線路防雷檢測策略
高架線路因其暴露于地表、易受直擊雷侵襲的特點,檢測需圍繞直擊雷防護設施的完整性與有效性展開:
-
接閃器與引下線檢測
- 高架車站、橋梁等建(構)筑物的接閃器(如避雷帶、避雷針)需重點檢查是否銹蝕、移位或斷裂。對于利用金屬屋面作為接閃器的高架車站,需確認金屬板厚度(≥0.5mm)及電氣連接的可靠性。
- 引下線需檢測其與接閃器、接地裝置的連接是否牢固,有無機械損傷或腐蝕,確保雷電電流能快速導入接地系統(tǒng)。
-
接地系統(tǒng)檢測
- 采用四極法測量接地電阻,要求高架線路接地電阻≤4Ω(依據 GB 50057 標準)。對于采用環(huán)形接地網的高架區(qū)段,需檢查接地體的埋設深度、間距及材料防腐性能。
- 架空接觸網的接地裝置(如架空地線)需檢測其保護范圍是否覆蓋關鍵區(qū)域,接地電阻是否符合設計要求(通常≤10Ω)。
-
特殊設施檢測
- 高架線路的信號塔、通信天線等附屬設施需單獨設置接閃器,并與主接地系統(tǒng)可靠連接。檢測其防雷裝置的獨立性及接地有效性。
二、地下隧道防雷檢測策略
地下隧道雖受直擊雷影響較小,但易通過雷電感應、線路傳導等途徑遭受侵害,檢測需聚焦于感應雷防護與等電位連接:
-
等電位連接檢測
- 地下隧道內的金屬結構(如支架、管道)、設備外殼及線路屏蔽層需進行等電位連接。檢測過渡電阻值,要求≤0.2Ω(依據 GB/T 21431 標準),確保電位均衡,減少雷電感應電壓。
-
浪涌保護器(SPD)檢測
- 檢查隧道內電源線路、信號線路的 SPD 安裝位置是否合理,參數是否匹配(如通流容量、響應時間)。測試 SPD 的漏電流及殘壓值,及時更換失效部件。
-
線路屏蔽與接地檢測
- 隧道內的電力電纜、通信線纜需穿金屬管或采用屏蔽電纜,并確保金屬管兩端接地。檢測屏蔽層的完整性及接地導通性,防止雷電電磁脈沖(LEMP)侵入設備。
-
特殊區(qū)域檢測
- 隧道出入口、風亭等與地面連通的區(qū)域,需檢測其直擊雷防護措施(如接閃器、引下線)是否與地下部分有效隔離,避免雷電電流引入隧道內部。
三、差異化檢測的技術與標準依據
-
檢測技術方法
- 高架線路:側重外觀檢查(接閃器完整性)、接地電阻測試及引下線導通性檢測。
- 地下隧道:注重等電位連接的過渡電阻測量、SPD 性能測試及線路屏蔽效果評估。
-
標準規(guī)范
- 遵循《建筑物防雷設計規(guī)范》(GB 50057)、《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(guī)范》(GB/T 21431)等標準,針對高架與地下結構的不同風險等級,制定差異化的檢測指標。
- 參考地方標準如《城市軌道交通防雷裝置檢測技術規(guī)范》,明確高架線路與地下隧道的檢測項目、周期及合格判定標準。
四、總結
城市軌道交通防雷系統(tǒng)的檢測需針對高架線路與地下隧道的差異化風險,采取針對性策略:高架線路以直擊雷防護設施為核心,地下隧道以感應雷防護與等電位連接為重點。通過規(guī)范化的檢測技術與標準依據,可確保防雷系統(tǒng)的可靠性,為城市軌道交通的安全運營提供堅實保障。未來,隨著智能監(jiān)測技術的發(fā)展,防雷檢測將向自動化、實時化方向邁進,進一步提升防護效能。